给一线教师“课题研究”的实用指南(干货好文)


教学即研究,问题即课题。


文/易进(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)

柯晓珊(全国百班千人助理导师)


“很多老师,一提到做课题,第一反应就是’头大’!”这是不少一线教师的心声。

课题,这个教师生涯绕不开的话题,为何总让人望而生畏?

今天,我们从心态调整、选题定调、思维进阶、工具辅助、成果呈现等方面,将“课题研究”从“高不可攀”拉回地面,变成一套可操作、可上手的方法论。

心态:从“凭经验”到“有理据”

从实践迈向研究,心态的坎儿更难过。很多教师认为做课题功利化,或者这是“专家教授干的事儿”。

其实抛开评职称这些外部驱动力,成为“研究者”对教师专业成长最核心的价值是当你抱着研究的态度去做事时,你可能会做得更好。

日常教学中,大多教师都会遇到困难,比如教学效果不好。没有研究心态时,往往凭借经验想办法、去尝试。而拥有研究心态后,教师会沿着更规范、更有效的路径去思考。

研究,本质上与“问题解决”的思路一致。以学生作业出错为例,研究型教师会深入分析:错在哪里?为什么错?是没理解,是误解,还是原有经验缺失?基于分析,对策也不同。如果是经验缺失,就需要先“补”原来的经验,而不是一味讲新内容。

研究让老师站在前人肩膀上。按照课题研究的思路,我们会主动查阅:这个问题别人遇到过吗?他们是怎么解决的?我可以借鉴什么?如此,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更“有理据”,而不是“瞎猫碰死耗子”式的盲目尝试。这会让老师把自己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关联起来,成为自己“实践性知识”的一部分,这对未来应对新问题非常有帮助。

同时要培养“倒推思维”。做课题前就有“结果预期”,这个预期有两个角度:

第一个是实践的目的:我把问题解决了,学生教懂了。

第二个是研究的目的:特别是课题,它往往有外在要求,比如结题报告。

不但要把事做成,还得对做的事进行纪实和论证,要付诸文字做表达。这就需要有材料、有素材。所以倒过来讲,为了将来能写出东西来,就必须要有相应资料的收集、整理和记录。


选题定调:从教学现场到研究起点

如何通过自我分析确定适合自己的课题?

建议你综合考虑四个因素:

第一,是你自己“关心的问题”是什么,比如是自己的困惑点或新的尝试点。

第二,你关心的问题,能不能找到相应的文献支撑?

第三,是你自己的专业基础。比如你想做“情感辅导”,但你没有心理学经历,心里没把握,那可能就要放一放。

第四,是你学校和学生的条件。比如你想用一本书,但学校没法提供,那可能就要调整。

那么,如何把日常教学中的“困惑点”提炼成“小而美”的“真问题”?

以阅读课中常见的“学生读不进去”或“讨论不起来”等问题为例,这只是一个现象,必须进行分析,转化成“可以怎么做”的“假设”。

比如“读不进去”,你要分析:是所有学生吗?还是个别学生?是选书的问题吗?还是动机的问题?如果你的问题转变为:“我用什么办法,能让学生对一本他本不感兴趣的书读进去?”——这就涉及到了“阅读动机的激发”。

再比如“讨论不起来”,你要分析:是学生“没有想法”?还是“要求不清楚”?如果发现是学生“没想法”,那你的假设就来了:“我是不是应该在讨论前,先给一个‘支架’,让学生先动笔写一写、画一画,带着自己的思考再去做讨论?”当你开始提出这些“假设”时,你的研究工作其实就已经开始了。

思维进阶:从“好课”到“好研究”的蜕变

有老师提出自己上了一节很棒的公开课,也写了深刻反思,自己可以算“研究者”吗?其实,这时候,这位老师还停留在“优秀实践者”层面。

从“实践者”到“合格研究者”,关键的思维转变在于“关注点”。

以“磨课”为例,如果能把这个过程做系统设计和整理,本身就能做成一个小课题。区别在于,从研究角度,这堂课要能体现一些具有“一般性”的“专业性问题”。

比如,你想探讨“小组合作学习”的有效实施。借助这节课,你围绕它设计:什么时候用?怎么分组?任务是什么?老师如何指导?第一轮试讲发现“合作不起来”,你分析原因,是任务不合适还是学生不了解方式?调整后进入第二轮。最终呈现的公开课,其实是你研究“小组合作”过程的成果。

你最终得出的,是一个可以迁移的研究结果——不仅是这节课怎么上,更是透过这节课总结出有“一般性意义”的方法。这就是课例研究,它本身就是一个有价值的课题。

工具箱:一线教师的实用研究方法

很多老师不知道怎么搜索文献,其实有很多实用的文献检索方法,比如:线上有中国知网、维普、万方等数据库;如果电子资源不便,专业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比如《语文建设》《小学语文教师》等也是重要资源,用关键词能搜到好文章。

搜索技巧在于“关键词”要灵活。比如搜“群文阅读”,它也可能叫“组合阅读”、“1+X”,要学会变换相关词去查找。另外,还可以利用纸质期刊文章后面的“参考文献”,再去网络上深挖。

谈到数据收集,许多老师以为只有问卷调查。但其实问卷调查适合大面积了解情况;还有很多方法可以使用,比如:访谈可以深入了解个体想法;观察能获取真实情境下的行为数据;实物分析对老师尤为重要——教学设计、学生作业、课堂录像都是第一手数据;内容分析则适用于研究教材或文本本身。

方法不在于多,而在于要与研究问题相匹配。

成果:曲折比直线更有价值

教学实践是动态变化的,而课题研究要求计划性。有的老师做课题的时候遇到过这样的问题:当原计划的A方案在实践中“水土不服”,改成B方案后效果很好,成果呈现时该怎么做?

这区分两种情况:如果提交的是教学方案或案例,应该提交成熟的、被验证有效的B方案;但如果撰写研究论文或结题报告,那么“从A方案到B方案的变化过程”反而是最好的研究素材。通过A和B的对比,可以更清楚地论证B方案的合理性和理论依据。

老师们需要认识到,一个课题研究可以产生两类成果:

1.物化的实践成果,如教学案例、教案库、学生作品集等;

2.研究成果,即你对专业问题的新认识,用事实、数据、证据说明新做法的合理性。

这两者并不冲突。

启程:给研究新手的三个建议

或许你会问,第一步该迈向何处?

近日不少教师关注到“全国百班千人读写计划”(简称:百班千人)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北京语言大学读写研究中心的“读写教育实践基地”,并且直接参与到北语国家级研究课题,同时能够拿到课题证明以及经费支持。

很多老师在百班千人开展班级共读,认为这是自己开启课题研究很好的起点。但也有人心存犹豫,对高校和一线老师携手研究的模式不熟悉,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参与进去。

其实这种模式,老师们倒是真的可以一试。

高校牵头的价值在于,可以有专业的学术研究专家来做引领,无论是在研究的规范性上,还是在过程推进、成果总结、后续推广方面,能成为一种比较有组织的运作方式。

一线老师在研究中,对于学术资源的获取可能会有局限性。如果在一个大的课题背景下来做,在文献资料的获取、研究方法的指导上,肯定会比自己“单打独斗”获得更多的支持。

同时,有了老师们的广泛参与,高校学者也可以更好地对海量的实践经验做一个梳理,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些理论成果。好的理论一定是在大量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提升,再通过推广去做验证的。这种携手无论对实践的改进,还是对学术研究质量的提升,都是有帮助的。

了解百班千人详细读写课题说明→《给课题,给支持,读写教师可以昂首做共读啦!》



扫描下方二维码就可以报名啦↓




对想在“百班千人”开启课题研究的老师或者想在教学日常中开启“课题研究”的新手老师,我建议:

一,开启研究的最好办法,是自己先去阅读,特别是去读那些研究报告性质的论文(比如硕士博士论文)。去模仿他们的流程和结构,看别人是怎么做文献综述、怎么设计、怎么分析资料的。从模仿开始,你心里就有谱了。

二,一定是从自己最迫切想解决的问题入手,结合自己的工作去大胆尝试。

三,也是最重要的——你一定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。我们不管做什么尝试,最终的目的,不是为了我们自己,而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好。这永远是研究的核心关注点。


分享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