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最近,亲子共读群的一位家长私聊我吐槽了起来:“孩子上了四年级后,最操心的就是他的阅读,班上其他孩子自己主动就读,自家孩子需要老母亲左请右请,才肯读。眼看着孩子阅读量落下了一大截,阅读习惯也没养成,心里真是急啊!!!”
这其实是很多家长的心情,在幼儿园或者一年级就开始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,到了小学中高年级,已经能够主动拿起文字书,独立阅读,大量阅读,孩子的阅读也已经从兴趣转化为阅读能力。
种一棵树最早的时间的十年前,其次是现在。现在开始重视阅读,有意识地找到科学的方法、适合的读书环境,最重要的是阅读适合孩子的阶段的书,从现在开始阅读,也能够帮孩子打好阅读地基。
百班千人每一期开始共读前,都会为老师和家长们提供阅读策略,这份策略是百班千人导师根据各年级统编教材中规定的“语文要素”来制定,因为在选书之初,除了书目符合各年级孩子的发展阶段外,与孩子们学习的课本也是密切衔接的,所以带领班级共读的老师在选择课外书的时候,跟着这套书单走是最省心省力的,家长们也能够在孩子课本学习的基础上,有效拓展。


点击上图带走共读书目↑
《在母亲床边画画》
赵丽宏/著
天天出版社
策略制定人:柯晓珊(福建语文名师)
《在母亲床边画画》是作家赵丽宏先生一部情感真挚、以忆叙事的散文集。作品缘起于作者百岁高龄、陷入失语状态的母亲。为了与母亲进行心灵的交流,作者拿起了画笔,在母亲床头的一块小小写字板上作画。
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独特,以“幕”为单位。每一幅画——无论是“水泡眼”金鱼、“牡丹花和七星瓢虫”、“三毛”,还是“青花瓷”——都如同一把钥匙,打开了作者记忆的闸门,引出一段段细腻、生动、感人至深的童年往事。这是一场儿子与母亲之间超越语言的对话,更是一次关于爱、记忆与生命传承的深情回望。

在四年级上学期,我们重点学习的语文要素之一是“了解故事情节,能简要复述课文”以及“体会课文中的情感”。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极佳的练习情境。
1.简要复述的能力:本书的每一“幕”都是一个独立又完整的故事。例如《第三幕 小鸟,你飞向何方》,讲述了作者在母亲帮助下养大小麻雀,最终看着它飞走的经历。我们可以运用“四上”所学的概括方法,抓住关键信息(起因、经过、结果),练习简要复述这个故事。同理,《第四幕 三毛!三毛!》中母亲如何巧妙制作“三毛”头套的故事,也是练习复述的绝佳材料。
2.体会情感的深度:四年级阅读的重点是“体会情感”。作者的文字极为克制,但他对母亲的爱与愧疚、对童年的怀念,都蕴藏在平实的叙述中。比如《第六幕 谁是小丑》中,作者回忆自己为贪图四分钱邮票而耽误了老裁缝的信,母亲严厉训斥他“是小偷,是小丑!”,父亲则温和教导他“要做一个老实人!”。我们在阅读时,要“一边读一边想”,去体会作者时隔多年依然深刻的“后悔与羞愧”,以及父母“严厉”与“温和”背后共同的爱与教导。
3.把握叙述的顺序:我们还学习过“按一定顺序”写作。本书运用了典型的“插叙”手法,每一幕都由“现在”(为母亲画画)引出“过去”(童年回忆),最后又回到“现在”(母亲的反应与作者的感思)。引导孩子分析这种“现在—过去—现在”的叙事结构,能极大提升他们对文章布局的理解能力。

在阅读过程中,我们可以重点探讨以下几个问题:
1.“画”的语言:母亲失语后,作者为什么选择用“画画”而不是只用“写字”来交流?画画在这种交流中扮演了什么独特的角色?
2.“小事”与“深情”:选择书中的一“幕”(例如《第五幕 青花瓷》中补碗的经历),讨论作者从这件童年小事中,回忆起了怎样的父母形象?你从这件小事中感受到了怎样的家庭氛围?
3.“物”的寄托:作者在《第十二幕》中用了大量篇幅感谢那四颗“亲爱的红磁石”。为什么这几颗普通的磁石在作者眼中如此“奇妙”?它们在画中变成了哪些事物?这启发我们如何看待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品?

1.能力:熟练掌握“简要复述”故事情节的方法,并能初步鉴赏“插叙”的叙事技巧。
2.情感:深入体会父母之爱的不同表现形式(如严厉的批评、巧妙的鼓励、默默的支持),学会感恩与体察亲情。
3.思维:理解“记忆”与“物品”之间的深刻联系,懂得珍视生活中承载着情感的“小事”与“小物”。


点击上图带走共读书目↑
《少年和他的猫将军》
杨映川/著
接力出版社
策略制定人:张艳霞(河北语文名师)
围绕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“提问策略”要素设计。
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要素是“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,提出自己的问题”。
本次阅读通过书中阿锦的关键经历引导学生多角度提问,例如面对“阿锦被错绑票后再也不说话”这一情节,可引导学生从“人物行为原因”角度提问“阿锦不说话仅仅是因为害怕吗?和他被绑票时的遭遇有什么关系?”;看到“顾烈风邀请阿锦到新知书店帮忙”时,从“情节发展”角度提问“顾烈风为什么愿意让阿锦这个‘不说话的孩子’来书店帮忙?”;读到“阿锦给小猫取名‘将军’”时,从“事物意义”角度提问“阿锦为什么要给小猫叫‘将军’?这个名字里藏着他的什么心愿?”。
通过这些贴合文本的提问练习,让学生掌握从人物、情节、事物含义等不同角度提问的方法,培养主动思考的阅读习惯。


点击上图带走共读书目↑
《吴木兰发现一切》
【美】香奈儿·米勒/著
唐乃馨
【美】香奈儿·米勒/绘
中信出版集团
策略制定人:宁慧敏(山西语文名师)
这本书与五年级教材中多个的语文要素相契合:

预测与验证法:(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)阅读前根据书名、封面插画(城市街景、人物互动)预测故事内容,如吴木兰在城市中会有哪些发现,她的好奇心如何推动情节。
角色分析表法:(了解故事内容,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)制作吴木兰、她的朋友、其他配角的性格、行为、成长变化表格,分析角色在故事中的作用,理解人物塑造对主题表达的意义。
文本标记法:(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节中蕴含的情感)标记文中关于“好奇心”“勇气”“生活认知”的关键语句,如“恐惧并非生活的驱动力,我们仅凭好奇心和期盼行事”,深入思考其内涵。

文本主题:深入探讨“好奇心对成长的价值”“如何以积极心态面对未知”,结合书中吴木兰的探索经历,联系自身生活,思考好奇心如何帮助我们发现生活的美好与真相。
叙事手法: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儿童视角(吴木兰的视角)来展现城市生活与人际互动,这种视角对故事真实性和感染力的作用。
语言特色:品味书中生动的描写语言(如城市街景、人物神态的描写)和富有哲理的议论语言,学习如何将生活观察与思想表达融合在文字中。

知识:了解儿童文学中成长主题的常见表现形式,积累关于城市生活、人际交往的描写素材,提升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力。
能力:提升文本分析能力,学会从角色、主题、叙事等角度解读儿童文学作品;增强写作中人物塑造、场景描写的能力,能借鉴书中的语言风格进行创作。
素养:培养好奇心与探索精神,树立以积极心态面对生活未知的意识,提升人文素养与情感共鸣能力。


点击上图带走共读书目↑
《一眼爱上中国画》
田玉彬/著
湖南教育出版社
策略制定人:林艳玲(吉林语文名师)
这本书是田玉彬老师的最新力作,《一眼爱上中国画》精选《清明上河图》《捣练图》《江行初雪图》等十二幅传世珍品古画深度解读。全书图文交织,让读者在视觉与文字间读懂古画、爱上古画。
可作为课内语文要素延伸的读本,适配第二单元和第五单元更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。
1.部编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,阅读策略为“提高阅读的速度”
阅读这本书时可借助图文结合的排版,快速掌握“不回读、抓核心”的阅读方法。例如,读《捣练图》解读时,先看画面快速锁定“左侧四人持杵捣练、中间两人坐地缝衣、右侧四人熨烫丝绢”三大核心场景;再对照文字,用“连词成句读”的方式,1分钟内理清“这是唐代画家张萱描绘宫女制作丝绢完整流程的传世名作”这一主要内容,有效避免逐字回读,轻松提升阅读速度。
2.第五单元“结合资料,介绍一种事物”
书中对每幅画的解读,完美示范“抓特点+联资料”的介绍逻辑。例如《清明上河图》的解读,作者先聚焦画面核心特点——“《清明上河图》横有五米多长,我们分四段来看。第一段是从......”这里采用列数字来进行说明这幅画的篇幅特点。介绍画面中插着枝杈的轿子时结合资料《东京梦华录》中记载清明扫墓归来,“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,四垂遮映。”来叙述,完全吻合,证明它不仅是艺术珍品,更是一部记录北宋城市布局、交通方式、市井生活的“立体百科全书”。这种“先讲画面细节,再用资料佐证价值”的方式,正是“结合资料介绍事物”的标准路径,可直接借鉴学习。


点击上图带走共读书目↑
《福如东海》
韩佳童/著
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
策略制定人:曹刚(南京语文名师)
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,单元提示“读小说,关注情节、环境,感受人物形象”。
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,“百里不同风,千里不同俗”,藉由作品,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。
阅读策略、重点探讨、阅读收获:
运用对比阅读,体味富有表现的语言。
运用传统文化知识,深入把握小说角色人物,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。
结合现实生活,思辨讨论传统师徒学制与现代教育差异。
深入把握传统饭庄文化特色,理解旧时代人物风貌,古今对比,体察世间百态,理解学习、成人之道。


点击上图带走共读书目↑
《会发光的文字》
[韩]申小英/著
陈雪鸿/译
[韩]牟睿真/绘
晨光出版社
策略制定人:丁丽娜(浙江语文名师)
《会发光的文字》这本书作为六年级上册语文小说单元的拓展读物,完美衔接了“小说是虚构的,却有生活的影子”这一核心主题,将童话故事与心灵成长巧妙的融合在一起。
读小说,要关注情节、环境、人物形象三要素。

一个小女孩跟着在建筑工地干活的爸爸住进了简陋的集体宿舍。由于这里不许女孩居住,她不得不秘密地生活。在没有光明的环境中,她发现了文字的神秘光芒!“平静”能驱散她对陌生环境的惧怕,“月光”能为她照亮黑暗的小屋等虚构的情节,根植于社会底层生活的真实土壤。与《穷人》寒风夜救助孤儿的情节异曲同工,都以矛盾冲突推动故事发展,让学生体会虚构情节中的真实生活。

女孩梦想着有一天能去看海,能和心爱的小狗团聚,能过上幸福的生活,现实中却挑战重重。简陋的集体宿舍、黑暗的小屋构成的生存环境,与《穷人》中风暴夜的渔家小屋形成呼应。它们都以环境反衬人物的精神世界,文字的“光芒”照亮了女孩的内心,正如善良的“微光”温暖了桑娜的小屋。

秘密生活的主人公小女孩是《穷人》中桑娜一家善良坚韧精神的延续。她在困境中不向命运低头,借助文字构建精神家园,展现了底层人物的人性光辉。人物是小说的灵魂,是连接情节与环境的核心,正是因为有了桑娜和女孩这样有血有肉的人物,他们的选择和情感,才赋予了故事真正的生命力和感染力。对人物的深入理解,是读懂整小说的关键。
本书以童话+儿童诗的新颖形式,展现了文字的光芒,使儿童成为自己王国的主人,让他们不被卷入痛苦的现实中,而以自己一贯的方式摆脱现实的困境。正如《穷人》中所传递的“困境中的善良”一样,本书则彰显了“文字中的力量”。在单元学习中融入此书,能让学生在感受小说魅力的同时,学会用文字表达情感、抵御困境,真正实现以文育人的语文核心素养目标。


教师带班
教师个人

学生个人
无班级带领的学生

机构报名
报名时间:10月21日-11月2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