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亲是一个很平凡的人。她就像老院中那棵虬枝盘结的老榆树,日日相见,默默伫立,以至于我们常常忽略了她的存在。然而,正是这棵树,春吐新绿为人遮阴,夏承烈日不言苦,秋落榆钱滋养邻里,冬擎风雪守护家园。它无言地伫立在那里,年复一年,奉献着生命的全部绿意与坚韧,不求分毫回报——这,便是母爱的具象。常听人说:“世间有部大书,永远读不完,那便是母爱。”诚然如此。母亲给予我们姊妹四个的关爱,如涓涓细流,无声浸润,如春日暖阳,无所不在,无微不至。它藏在清晨灶台升起的炊烟里,藏在深夜灯下缝补的身影中,藏在每一次目送我们远行的凝望里,更藏在每一次归家时,她眼中骤然点亮的光彩中。
自立自强的箴言:人生的无字根基
母亲虽生于旧时代,未曾踏入学堂一步,大字不识一个,却拥有着洞悉世事的朴素智慧。她最常挂在嘴边,也深深烙印在我们心底的一句话是:“爹有本事,娘有本事,不如自己有本事。”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,而是她一生信奉并极力传递给儿女们的生存哲学。她坚信,真正的安稳与尊严,源于自身的强大。“再富裕的父母也不能养活孩子一辈子,”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,“金山银山,坐吃山空。没有真本事的孩子,父母就是留下座金山,也终有败光的一天。”她的目光里,是对儿女们长远未来的深切忧虑与殷切期盼。她更进一步剖析:“甭管啥年月,啥世道,总归需要真有本事的人。凭自己的能耐吃饭,骨头最硬,脊梁最直,心里最踏实,也最靠得住!”她甚至洞察到,许多歧路的起点,正是源于能力的匮乏:“人啊,往往是正道走不通,没本事谋生立足,心慌了,脚乱了,才容易滑到歪路邪路上去。”
这朴素的道理,振聋发聩。她没有高深的理论,却用最接地气的话语,为我们奠定了“自尊、自立、自强”的人生基石。她鼓励我们奋发有为,积极向上,用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意志去开拓属于自己的天地。这份对“本事”的推崇,是她留给我们最珍贵的“无字之书”的第一章,教导我们如何在世间立足。
慈厚为本,刚强为骨:撑起一片天的柔弱肩膀
母亲的为人处世,是乡邻间口口相传的典范。她一生慈祥厚道,像温润的玉石,不张扬却自有光华。行事本分,不贪不占,与人交往,总是善念先行。她懂得“情厚人和”的道理,与左邻右舍相处融洽,无论长幼,皆以诚相待,以礼相敬。那份发自内心的善良与包容,让她在平凡的乡村生活中,赢得了广泛的尊敬与爱戴。她是儿女们心中温暖的港湾,也是邻里眼中值得信赖的长者。
然而,在这副慈祥温厚的面容下,却蕴藏着一副惊人的刚强骨架。母亲身体并不强壮,甚至称得上柔弱,但她的精神世界却如磐石般坚韧。在那些物资匮乏、生活艰辛的年月里,是母亲用她看似单薄却蕴含无穷力量的双肩,稳稳地支撑起了王氏这个大家庭。生活的重担——繁重的农活、琐碎的家务、养育四个儿女的艰辛、人情往来的维系……像一座座无形的大山压来。父亲常年在外奔波,家中里里外外,几乎全凭母亲一人操持。她起得比鸡早,睡得比狗晚,像一架不知疲倦的发动机。生活的困苦,未曾让她低下高昂的头颅,命运的磋磨,也未能熄灭她眼中希望的火光。她以惊人的毅力和乐观,默默扛起了一切,为懵懂的我们,硬生生在风雨飘摇中撑起了一片可以安心成长的蓝天。这份“刚强”,是她“无字之书”中最撼动人心的章节,无声地告诉我们何为责任与担当。
无言之教:读透生活的“无字之书”
母亲没有文化,无法教我们识文断字,更讲不出华丽的格言警句。然而,她却是一位最高明的导师,用自己的一生,教会了我们如何读懂生活这本浩瀚深邃的“无字之书”。
她的课堂在田间地头,在灶台锅边,在昏黄的油灯下。她教会我们“勤俭持家”,一粒米、一滴油、一寸布,在她手中都得到最大的珍惜和利用。破旧的衣服,经她巧手缝补,总能焕发新的生机,简单的食材,在她精心烹制下,也能飘散出诱人的香气。她身体力行地诠释着“勤劳节俭”的真谛,汗水滴落的地方,总能开出希望的花。
她教会我们“善良和蔼”:对需要帮助的乡邻,她从不吝啬伸出援手,一碗热汤,一捆柴火,几句宽慰的话语,传递着最质朴的温情。对家人,她更是倾注了全部的耐心与包容,我们姊妹间偶有争执,她总是用温和的言语和公正的态度化解矛盾,教导我们要“相互谦让,包容对方”。
她教会我们“无贪无欲”,一生安于清贫,不慕虚荣,不与人攀比。她所求甚少,所求不过是家人平安,儿女们的上进。她的快乐简单而纯粹——看到孩子们吃饱穿暖,学业进步,平安回家。这份内心的宁静与满足,是她“涵养之德”最动人的体现,当之无愧的贤妻良母。
她教会我们“坚韧不拔”,一生默默无闻,却大爱无疆。她咽下多少苦楚?受过多少委屈?经历过多少不眠之夜?我们无从细数。但从未听她抱怨过一句。生活的磨难,仿佛只是锤炼她意志的磨刀石。她以锲而不舍的毅力,像老榆树一样深深扎根,默默汲取养分,顽强向上生长。她用最朴实的行动,诠释了何为“积极乐观”,引领着我们姊妹四人,一步一个脚印,走向人生的康庄大道。
母亲的一言一行,如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。她不曾刻意说教,却用生命为我们垂范。我们姊妹四个,正是在她这无言的熏陶下,自然而然地承袭了“勤俭持家、艰苦朴素、相互谦让、包容对方”的优良家风。这宝贵的家风,如同不熄的火种,又经由我们,小心翼翼地传递给了下一代。我们告诉孩子们生活本真的模样,让他们懂得“酸甜苦辣”是人生的常态,明白“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,才能收获甜美的果实”。这份传承,是母亲留给家族最恒久的财富。
回娘家的幸福,母爱永不枯竭的泉眼
对于我们这些漂泊在外的女儿,“常回娘家”是心底最深的渴望,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。这份幸福,最直观地绽放在母亲迎接我们的那一刻。
平日里,母亲的身影总是忙碌的,仿佛总有干不完的活。她的双眼,常常带着劳作后的疲惫,沉淀着岁月的沧桑,显得沉寂而平静。然而,当我们归家的脚步在院门外响起,当我们熟悉的声音唤着“妈,我们回来了!”时,奇迹便发生了。那双沉寂的眼眸,会像被瞬间点燃的星辰,骤然迸发出明亮而温暖的光彩!那光芒,驱散了所有的疲惫,充满了纯粹的、无法言喻的喜悦。平日里片刻不肯歇息的母亲,会立刻放下手中一切活计,无论多重要,像迎接最尊贵的客人,又像找回了失落的珍宝,满心欢喜地围在孩子们身边。
接下来,便是母亲表达爱意最直接,最“霸道”的方式,满足一切需求。“路上累了吧?快歇着!”“想吃点啥?妈给你们做!家里刚杀了鸡,腌了新菜,晒了干菜…”她如数家珍地报着家里的存货,恨不得把所有好东西都捧到你面前。她细心地观察,耐心地询问:喜欢吃什么菜?需要添置些什么生活用品?要不要带点家乡特产回去?…… 她的心思细腻得惊人,总能想到你未曾想到的。
最令人动容又“无奈”的,是临别时。我们心疼母亲操劳,总是推辞;“妈,够了够了,别忙活了,太麻烦您了!” “路上带着不方便,下次吧!” 然而,这些话在母亲那里是无效的。她总是“阳奉阴违”,背地里早已悄悄备好了一切。待到车子启动,打开后备箱,甚至前座后座,总会惊见“奇迹”大大小小的包裹、袋子、箱子,见缝插针地被塞满了每一个角落!有新鲜的蔬菜瓜果,有她亲手腌制的咸菜腊肉,有晒干的豆角、萝卜干,有给孩子的零食,甚至可能还有几双她熬夜纳的鞋垫…… 种类之丰富,数量之庞大,常常让我们哭笑不得,又瞬间红了眼眶。每一次回娘家,都像一次深情的“扫荡”,而母亲精心准备的这些“战利品”,足以支持我们小家庭大半个月的生活补给!这哪里仅仅是食物?这分明是母亲浓缩的牵挂,无声的叮咛,永不枯竭的爱意,跨越距离,持续温暖着我们的生活。
平凡中的伟大:永恒的灯塔
母亲,就是这样一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女性。生活的任何苦难、贫穷、辛劳、委屈都不曾将她变成一个喋喋不休,怨天尤人的女性。她像大地一样沉默,像老榆树一样坚韧,以她特有的方式,沉默的劳作,无言的付出,永不熄灭的乐观与刚强,塑造着我们的灵魂,引领着我们的人生方向。
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,大多都是扯着母亲褪色的衣襟长大的。在那物质极度匮乏的贫困年代,她倾尽所有,用尽力气,尽到了一位母亲所能尽到的最大责任!她用粗糙的双手和弯曲的脊梁,为我们托起了成长的天空。无论我们姊妹四人如今成就咋样,内心深处都涌动着对母亲无尽的感恩。感恩这位目不识丁,只会默默劳作的母亲,是她勤劳不息的身影,伴随着我们度过懵懂童年与青涩少年;是她无声的坚韧,教会我们在困境中挺直腰杆;是她朴素的智慧,指引我们看清前路。
是的,她从来没有教过我一道数学题,没有给我讲过一则名人故事,没有传授过任何书本上的名言哲理。然而,我却从她日复一日的躬身劳作中,从她面对困难时紧抿的嘴角和挺直的脊背中,从她塞满车厢的沉甸甸的爱意里,学会了我人生中最重要,最根本的信条。这信条简单到只有一个字;“干”。少说空话,多干实事。脚踏实地,埋头苦干。用汗水浇灌希望,用双手创造生活。这源自母亲生命底色的信条,早已融入我的血液,成为我行走世间最坚实的力量。
母亲啊,您是平凡的农妇,却也是我们心目中无可替代的伟大丰碑,是最可亲可敬的人!此刻,千言万语涌上心头,最终凝结成最朴素的祈愿:“妈妈,愿您身心康泰,福寿绵长!让我们姊妹四人,能长久地陪伴在您身旁,就像您用一生陪伴,守护我们长大一样。常回娘家,看您眼中为我们点亮的那抹光,便是我们此生最大的幸福。” 那棵老院中的榆树,历经风雨,依然根深叶茂;我们的母亲,饱经沧桑,她的爱,亦如那深扎大地的根须,是我们生命永不枯竭的源泉,是我们灵魂永恒的归处。
作者:王晓玲 就职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总工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