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有两周就开学了,最近两周,许多家长最关注的一件事就是教材改版。
自去年九月,一年级语文、数学,三年级英语,七年级全科,八年级物理,九年级化学教材已更新。今年秋季学期,二三年级语文、数学,四年级英语,八年级全科,九年级物理将更换新教材。
改版是在原有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,并不是大改大动,要孩子完全换一种学习方式,所以家长们大可放平心态。最重要的是,我们要明确新版本强调的重点是什么。
参加百班千人阅读活动的学生和家长大多是小学阶段的,大家都比较关心:教材有哪些重要的变化,新学期孩子的语文学习需要做出哪些调整?
细看小学语文学科的变化——
小学二年级
新增文章:《彩虹》《去外婆家》《数星星的孩子》《称赞》《快乐的小河》《江雪》
删除文章:《曹冲称象》《一封信》《妈妈睡了》《狐假虎威》《风娃娃》《夜宿山寺》
小学三年级
新增文章:《犟龟》《香港,璀璨的明珠》《一定要争气》《鹿柴》
删除文章:《赠刘景文》《那一定会很好》《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》《父亲、树林和鸟》《灰雀》
这一次教材调整主要有两大特点——
一是阅读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。
如二年级语文教材原“课文”单元改为“阅读”单元;八年级“名著导读”版块改为了“整本书阅读”。
增加了阅读指导和方法的讲解,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,提高阅读素养。
二是通过综合性实践提升语文素养。
在阅读任务安排上,也从单纯的知识梳理,变为了综合性实践探究。比如旧版教材中只给出了探究领袖人物外貌、经历,长征的起因、路线等单一任务,而新版教材则要求学生以为革命者写小传、制作长征路线图等形式,进行深度探究。
此外,每个单元末增加了“阅读综合实践”,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整合实践学习。既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相关知识与技能,同时又提高了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。
这两点明确地告诉我们:语文的核心能力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。
新学期开始,我们该怎么办?
1、转变心态,阅读是“慢功夫”:告别大量刷题,转为长期积累,高质量阅读!其实不少家长早已经实现了这种心态的转变,教材屡次改革也不断地在告诉我们这个方向没错。
但仍有家长存在误区,比如急功近利,把阅读当做任务布置给孩子,或者让孩子把学校布置的快乐读书吧的书读一遍又一遍,......
新学期,我们要进行心态的调整:首先,阅读不是“任务”,而要变为“习惯”,这需要家长为孩子找到合适的阅读氛围,既有同伴一起读,也有老师带着读,既要有适合的阅读读物,也要有匹配的阅读活动,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,也在阅读的环境中,养成习惯;
此外,不要只局限学校推荐的书籍,也要为孩子引入课外阅读资源,并且将课外广泛的、优质的阅读资源变为孩子阅读的刚需,拓宽孩子的阅读视野,满足孩子真实的的阅读需求。
2、既要海量阅读,也要体系化阅读:说到海量阅读,可能很多家长或说:“不就是多读嘛!”但其实如果盲目的“多”,慢慢就会发现孩子读得多但好像没进步,这是因为阅读是“散养”的。
首先,不同题材的读物你选够了吗?绘本、诗歌、散文、小说、人物传记......
其次,你是否给阅读的工具来帮助孩子更好的思考,深入阅读,比如阅读单、写作小妙招......
最后,哪本书该精读,哪本书该泛读?每本书需要达到的目标,你明确了吗?
3、从“超前阅读”到“匹配阅读”:盲目追求让孩子读得深,读得难,这很容易让孩子对阅读心生抵触。最好的书就是孩子踮踮脚能够到的书,既不要太简单,也不要太难。
每个年级的孩子都有自己适合阅读的读物,一年级儿童适合童话、寓言、幻想题材作品;小学中段儿童向往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,适合阅读连接儿童与自然的读物;而高年级的孩子往往面临着成长的难题和青春期的困惑,所以,每个阶段阅读的需求是不一样的。
百班千人导师冷玉斌也说过:“分年级选书能让老师和家长更明确孩子的阅读需求。”
4、从只阅读到“读写结合”:我们都知道写作很重要。可总能听到家长反馈,孩子书也读了不少,可就是写不出,不会写,怎么办?如果孩子读了很多的书,每本书没有配套的写作训练,而是让他阅读,阅读,再阅读,最后给他一个不相关的主题去写,这就很难!
每读一本书,趁着孩子对这本书的记忆最深刻的时候,对这本书讨论的话题思维最发散的时候,给孩子一个写作的小任务,那么孩子就会发现自己有得写,甚至会因为写作让自己对这本书理解更深刻,对书中讨论的问题思考的更清晰,孩子会越来越有兴趣,也会更有动力读得更多,写得更多!
当孩子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这样的过程,他就慢慢掌握了写作的方法,也在阅读、写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,慢慢也就不会惧怕写作了。
改革的方向就教育的方向。改版后的教材告诉我们:未来需要的是有思考力、表达力和广阔文化视野的孩子。
阅读力,就是未来的学习力、竞争力和幸福力。
如果新学期,你不知道如何带孩子阅读,那就和百班千人一起读书吧!
部分素材综合自:京城教育圈、山水六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