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人,点亮了一座城


图片


图片

一个人,点亮了一座城


《神秘的朋友》虽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,但“莫文隋”,真的存在。30年前的一天,在南通这座小城里,出现了一个叫“莫文隋”的人,他总是悄悄地帮助别人,却不愿意让大家知道他是谁,就像他的名字——“莫文隋”,莫问谁,莫问我是谁。

可是,如果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存在,难道你不想知道他究竟是谁吗?于是,大家开始寻找他。可他就像和大家捉迷藏一样,始终不肯露面。


图片

《神秘的朋友》

三月的柚子/文

龙欢/图

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


图片

全城寻找“莫文隋”

1995年3月,南通工学院两名家境贫困的女生先后收到一个叫“莫文隋”的陌生人的资助。她们很想感谢这位帮助自己的好心人,就按照取款单上的地址去寻找,却发现这是一个不存在的地址。她们到处打听,但没有人知道“莫文隋”。实在没办法了,她们向当地新闻媒体求助,广播、电视和报纸通过新闻报道发动全城的市民一起帮助寻找,依然没有找到。

而“莫文隋”却好像从新闻报道中得知了大家正在找他的信息,故意变换了名字和地址,继续帮助他人。1995 年 11 月,受资助的一名女生收到了署名“叶中恭”的一封信,信中写道:“支助你的方式必须改变,不然我会暴露。你每月自行提取100元作为生活补助费,直到你毕业。希你努力学习,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之人。今后我不再和你联系。”随信的是一张800元的存折。

图片
图片

“莫文隋”不止一个人

尽管“莫文隋”不停地“躲”,但人们没有停止寻找。令人意外的是,大家在寻找过程中,竟发现“莫文隋”不是一个人,而是一群人——资助困难学生的“卫英才”(为英才),资助孤儿院的“吴铭”(无名),汇款给社会福利院的“魏群”(为群),多次给孤寡老人捐款的“任友琴”(人有情)……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——做了好事不愿留名

大家都说,这不就是新时代的雷锋吗!就这样,在1997年3月5日“学雷锋日”当天,南通把这一天同时定为了“学‘莫文隋’日”,用这样的方式,鼓励更多的人学习雷锋和“莫文隋”的精神。第二年的3月31日,南通成立了“江海志愿者服务站”,许多有爱心的人慢慢聚集起来,无偿地关心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。从那以后,越来越多的凡人善举,让这座城市处处充满温暖,“莫文隋”的名字也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,从南通小城传播到了全国。

图片
图片

“莫文隋”找到了

“莫文隋”究竟是谁?多年来,这个谜团始终萦绕在南通人的心头。其实,早在 1995年 11月,记者通过各种线索找到了帮助贫困女生的“莫文隋”本人——当时的南通工学院副院长汤淳渊,但是他不想给受助的孩子们增加心理负担,委婉拒绝了公开真实身份的请求,记者们也信守承诺替他保密。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,因为担任火炬手,汤淳渊老人的形象才第一次出现在了电视屏幕上。只是,这个时候,大家仍然不知道他就是“莫文隋”。

2019年7月,83岁的汤淳渊老人因病去世。在住院期间,他仍然坚持每个月从工资中拿出400元捐给学校里的“‘莫文隋’基金”。老人去世后,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纷纷刊播报道纪念他,人们这才明白——原来,他,就是当初的“莫文隋”。

图片
图片

  “莫文隋”就在身边

汤淳渊老人曾经说过:“我做的这些事情,都不大,我认为人人都能做,只要你有心,只要你知道情况,你有能力帮助他,你就可以帮助他。”“莫文隋”给予他人的,不只是金钱上的资助,更是心灵上的支助。这种力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,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他的精神,用各自的方式续写着他的故事:南通大学成立了“莫文隋”研究生支教团,到现在已延续25届;南通市江海志愿者组织,也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257万人;还有许多的爱心组织、公益活动都以“莫文隋”命名……

“你要问我是谁,请莫问我是谁,风雨中我是一把伞,干渴时我是一杯 水……”当年在寻找“莫文隋”的过程中创作的一首歌《莫问我是谁》,到现在还被传唱着。一个人,带动了一群人;一个人,点亮了一座城。其实,“莫文隋”就在身边,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“莫文隋”。

希望这个根据“莫文隋”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,能够打动你。



图片




分享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