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流!这才是该追的“星”!




当朋友圈被流量明星的生日应援攻占,当短视频平台满屏皆是“颜值即正义”的喧嚣,我们的少年是否想过:有一种星,不仅高悬于苍穹,更铭刻着人类智慧的巅峰?以科学家之名命名小行星,是国际科学界授予的至高荣誉,这些闪耀在宇宙中的“中国星”,不仅是对个人卓越贡献的永恒纪念,更象征着世界对中国科研力量的认可。

《少年当追中国星》恰似一把金钥匙,为少年们打开藏在课本之外的星辰大海。书中16位以星为证的中国脊梁,用毕生心血书写奋斗史诗,打破“流量至上”的虚幻泡沫。在这里,没有滤镜包装的人设,只有真实可触的科研精神;没有流量堆砌的喧嚣,只有镌刻在时光里的坚守与担当。当家长困惑于如何引导孩子跳出“饭圈”迷雾,当青少年在多元文化浪潮中寻觅精神坐标,这本书正是照亮成长之路的璀璨灯塔。




《少年当追中国星》

柠檬夸克/著

葛大芃/绘

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


精心挑选16位以其名字命名小行星的中国科学家,以生动笔触讲述他们的生平故事,深入剖析其科研成就背后的艰辛与执着,帮助小读者系统地积累科学知识,体悟中国科学家精神。


《少年当追中国星》入选《2025年四年级暑期书目|万物有信,方知生命之重;万物有幸,方见希望之光》

了解完整书单请戳→《2025年小学生暑期分年级阅读推荐书目》




01


当 “追星” 成为成长的命题:

我们究竟在追什么?


“妈妈,为什么同桌的平板里总在循环播放电竞选手的极限操作视频,我却更想知道敦煌洞窟里,修复师是怎样让斑驳的飞天壁画重绽华彩的?” 一个六年级女孩临睡前的疑问,如同一束强光刺破了当代青少年的精神迷雾。在“双减” 政策推行的时代,当课业负担逐渐减轻,少年们仰望星空的目光却在流量狂欢中愈发迷茫。《少年当追中国星》恰似一把劈开迷雾的星辰利剑 ——


书中16位镌刻在宇宙中的中国科学家,用生命轨迹诠释着:真正的追星,是追袁隆平弯腰90度与稻穗对话时的执着,是追樊锦诗在莫高窟第254窟描摹飞天时落满肩头的星辉,是追吴孟超握了78年手术刀、在16000多次生死博弈中打磨出的医者仁心。



当孩子们读到:袁隆平带领团队在4年内开展3000多组杂交水稻实验,尽管多次失败却始终未放弃;樊锦诗用数字化技术为千年壁画铸就“数字敦煌”,让飞天在比特洪流中永葆笑靥;吴孟超90岁高龄仍坚持主刀,只因“那个肿瘤的位置,只有我的手记得”……


那些曾在虚拟世界游荡的心灵,终将懂得——真正的星光不在电竞屏幕的像素狂欢里,而在实验室彻夜不熄的灯光中;真正的荣耀不是游戏段位的虚拟勋章,而是把“让中国人端牢饭碗”“守护文明火种”刻进星辰的永恒誓言。


02


从 “星轨” 到 “足迹”:

解码榜样的成长密码


当少年们仰头望向星空,发出“我也想成为科学家,但我的数学成绩总是不及格怎么办?”“他们好像天生就是天才,我能做到吗?” 这样的疑问时,《少年当追中国星》用 16 位科学巨匠的真实成长轨迹给出了答案 —— 伟大从来都不是天赋的专属,而是平凡人用不懈坚持写就的史诗。


屠呦呦翻阅上千本古籍筛选抗疟成分,在手电筒微光中完成第191次青蒿提取实验,42岁时更带头以身试药;杨利伟参与航天员选拔,历经2年激烈角逐、5年严苛训练,不仅啃下超高考强度的理论课程,承受8倍超重训练,还通过3天禁睡的“小黑屋”心理测试,从1500人中脱颖而出,以凡人之躯冲破国际封锁,书写航天传奇;陈景润蜷缩在不足6平方米的房间,以床板为桌,日夜演算“哥德巴赫猜想”,草稿纸堆成小山被嘲笑“书呆子”,却用20年专注力将“1+2”定理刻入数学史;南仁东为“中国天眼”选址,先用遥感技术从全国筛选出300多个洼地,再精挑出100多个,且坚持逐一徒步丈量,磨破的鞋见证着“笨功夫成就大智慧”。



这些故事撕碎了“天才”的虚假光环,让少年们看见:医学、航天、数学、天文等领域的巅峰成就,背后是普通人把“不可能”碾碎成阶梯的血汗。这本书通过再现真实可感的成长经历和工作场景,将“医学家”“航天员”“数学家”“天文学家”等从课本名词变为鲜活的人生选项——屠呦呦从古籍中拯救生命的执着、杨利伟在离心机里雕刻意志的坚韧、陈景润用草稿纸堆砌真理的专注、南仁东以双脚丈量苍穹的孤勇……共同织就一张横跨各大领域的职业星图。这或许正是这本书的价值:它让少年们相信,那些闪耀在宇宙中的“中国星”,正是由地上无数个“不完美却永不放弃”的瞬间点燃。



03


星慧、星闻、星语、星光、星友:多维栏目里的知识宇宙与科学启蒙


翻开《少年当追中国星》,除了震撼人心的科学家故事,书中特别设置的 “星慧”“星闻”“星语” 等多维栏目,如同一座小型科学博物馆,为少年们打开了拓展知识、科学启蒙的大门。


“星慧” 板块像一条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光隧道,精选科学家生平中鲜为人知的趣味轶事,让伟大灵魂变得更加鲜活可触。谁能想到,若未投身杂交水稻事业,袁隆平或许会成为备受学生追捧的魅力教师?在“神威”超级计算机研制攻坚阶段,团队成员因金怡濂的留苏经历,特意点唱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》为他解压,不料这位科研巨匠竟坦言从未学过——留苏岁月里,他将全部精力倾注于学业,无暇旁骛。这些如星辰般散落书页间的故事,既拓展了知识边界,又让榜样形象从平面的文字变为立体的人生教科书。


“星闻” 栏目如同知识的星光口袋,巧妙穿插着与科学家研究领域相关的趣味知识。当回溯金怡濂团队从以“一〇四机”向国庆献礼,到“神威”超级计算机扬威世界的历程时,栏目会同步解读通用计算机原理与我国“超算”发展前沿;讲述桥梁大师林元培的经典设计时,亦会深入浅出解析拱桥、斜拉桥等桥梁结构,盘点其在中国大地上的杰出代表。这些知识拓展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,而是化作探索世界的放大镜,让少年们窥见科研突破背后的微观奥秘与时代意义。



“星语”部分则是科学家留给少年的精神信笺,既有郭永怀“我们回国主要是为了为国家培养人才,为国内的科学事业打基础,做铺路人”的赤子丹心,也有南仁东“我们将去证明,人类的探索可以到达一百多亿光年以外”壮志宣言,还有林元培“我不读书会很空虚,读了书很开心,又多了一份知识”的求知哲思。这些跨越时空的箴言,如璀璨星光,照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。


“星光”聚焦以科学家命名的小行星,详细介绍其轨道参数、命名由来等基本信息;“星友”则延伸拓展,列举与这颗小行星同属一片天区、或承载相似科研精神的其他小行星。二者相互呼应,如同望远镜的双镜片,拉近了宇宙星辰与少年的距离。


此外,书中的插画以细腻水彩笔触勾勒,匠心独运。夕阳为袁隆平弯腰观察稻穗的背影镶上金边,南仁东与团队在“中国天眼”钢索结构下的身影尽显壮志豪情,张弥曼领取“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”时的影像传递着文化自信,吴孟超因上万次执刀而弯曲的手指特写,无声诉说着医者的坚守。这些画面不仅为书页增添艺术美感,更让文字中的动人场景鲜活呈现,帮助少年们在视觉想象中贴近科学家的精神世界。


当夜幕降临,合上这本书,少年们会发现窗外的星空有了不同的意义 —— 北斗卫星在苍穹划出轨迹,那是 “星辰大海” 的中国答案;实验室的灯光彻夜不熄,那是新一代科研工作者在续写榜样的故事。而每个翻开这本书的孩子,都正在书写自己的 “追星” 故事:不是在屏幕前尖叫,而是在书桌前埋下头,把对榜样的仰望,化作笔尖沙沙的奋斗声。这或许就是《少年当追中国星》最想传递的信念:当中国少年追着“中国星”奔跑,他们自己,终将成为照亮未来的光。




分享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