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妨把“作业日”改成“读书日”


点击图片了解66期共读活动详情↑



作者:宁波市鄞州区堇山小学 吾康

一、问题:快进键下的童年

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,电子产品如潮水般涌入孩子们的生活,其影响深远且复杂。不知从何时起,孩子们一有空闲时间,便迫不及待地拿起手机或平板电脑,沉浸在抖音、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的世界里。他们刷着刷着,甚至忘记了吃饭,完全沉浸在了虚拟世界的快乐之中。


一位家长曾向我诉苦,周末孩子却总是吵着嚷着要pad看视频。一旦被拒绝,便会大发脾气,让家长束手无策。


短视频以其独特的形式,像“电子糖果”一样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。三秒一换的画面、接连不断的“哈哈哈”搞笑段子,让孩子们在短暂的快乐中迷失了自己。他们的注意力被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切割得支离破碎,就像摔碎的玻璃一样,难以再拼凑出完整的专注力。


孩子们的大脑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,无法静下心来、沉入学习之中。这种浮躁的心态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,更可怕的是,一旦养成这种“碎片化”的习惯,将来在学习、工作和生活中都会表现出浮躁、不专注的态度,像浮萍一样飘摇不定,难以抓住重点。


二、破局:从“三秒定律”到“沉浸时刻”

与之相对的,阅读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永恒的学习与认知方式,在这股碎片化的浪潮中坚守着独特的价值。

阅读需要孩子们进行连续、线性的思维过程,大脑需要调动多个区域协同工作。解析文字、构建画面、预测情节……这一系列的脑力活动会刺激孩子们的前额叶皮层,就像锻炼肌肉一样,逐渐增强他们的专注力。长期阅读不仅能延长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,还能培养他们的深度思考能力。


例如,当孩子们读一本引人入胜的书时,他们会不自觉地沉浸其中,进入“深度思考”的状态。他们的大脑在不断地解析文字、构建故事情节、预测未来走向,这种深度的思考和专注的阅读体验是电子产品所无法替代的。通过长期的阅读训练,孩子们会逐渐适应长时间的专注,从而在学习、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更加出色的专注力和思考能力。


三、实践:从书架到家庭

为了有深度阅读的时间和氛围,从上个学期开始,我把每周三改成了读书日,这一天,无论中午还是晚上都是由阅读组成,让孩子们保持长时间的阅读思考。


开学初书单作序。

学期初,我会为学生 制定一份阅读书单,大致分为三类。


一类必读书,每个月两本,以教材推荐为主,如经典文学作品,能加深我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,提升语文素养,筑牢知识根基。

第二类选读书,合单元主题推荐,以四年级下第三单元科普主题为例,除《十万个为什么》,我还推荐了《灰尘的旅程》《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》。学生可依自身情况补充阅读,拓宽科学视野。

第三类自读书目,由学生自由挑选,无论是童话、侦探小说,还是名著、漫画,都能在此列。


此外,我还会不定期推荐新书,像最近我们就在和百班千人(全称:“全国百班千人读写计划”)一起共读《角马的夏天》


点击上图,带走共读书目


午间静页留白。


每天中午,我们有45分钟的作业时间,而每周三,我总会把这个时间从常规的作业安排中拿出来,让孩子们进行阅读。每到这个时候,他们会有序地走到教室的一角,挑选一本自己心仪的书籍。


有的孩子会迅速地奔向那本一直想读却没时间读的科幻小说,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;有的孩子则会慢悠悠地在书架前徘徊,仔细端详每一本书的封面,最终挑选出一本精美的童话绘本。


待孩子们都拿到书后,教室里便会渐渐安静下来,只听见书页轻轻翻动的沙沙声,这段时光,就像是一幅宁静而又美好的画卷,描绘着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阅读的热爱。

夜晚共读封印时光。


除了白天午间的阅读,晚上7:30-8:30,还有一场“亲子阅读马拉松”挑战。我要求孩子们邀请父亲或母亲,共同完成一小时的沉浸式阅读。

家庭参与是构建良好阅读习惯不可或缺的一环。“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”,不仅可以加强亲子间的交流,还能让孩子感受到阅读是一项值得全家一起享受的重要活动,从而提升他们对阅读的积极性。当父母展示出对书籍的热情时,孩子们自然会受到感染,逐渐形成相似的价值观。


我会每个月在群里发布一本父母亲子类共读的书目。目前我们已经共读了《认知觉醒》《精准学习》《AI时代下学什么怎么学》《自驱力成长》等亲子、学习类书籍。共读结束后,还会要求合影留念——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温馨时刻,更成为孩子与父母共享精神世界的珍贵见证。


阅读不是一场与电子产品的战争,而是一次对心灵的温柔守护。通过构建梯度书单、创造仪式感场景、搭建亲子共读桥梁,不仅在培养阅读习惯,更在为孩子们建造一座抵御浮躁的灯塔——当他们学会在书页间沉淀思考,在文字中触摸世界的广袤。



分享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