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的本质,是让每一颗种子在适宜的土壤舒展枝叶。作为深耕教育媒体与学校文化建设多年的观察者,深圳市宝安区文昌小学的实践令人眼前一亮,这所学校以“让学生站在舞台中央”为核心理念,将抽象的教育理想转化为可触摸、可感知、可参与的成长场景,构建起"看见成长—赋能成长—记录成长"的完整育人闭环。这种以生为本的教育生态,恰是新时代学校文化建设的鲜活范本。
一、仪式文化:让成长在“被看见”中汲取力量
学校文化的高度,往往藏在日常仪式的温度里。文昌小学突破传统框架,将升旗仪式转化为“班级成长发布会”,根据每月德育主题,每个班级通过主题化展演,把日常积累的阅读成果、劳动故事、团队精神搬上舞台。这种“人人可参与、班班有特色”的设计,本质上是对“教育公平”的生动诠释——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:“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”,而学校的使命,就是为每个“小世界”搭建发光的平台。
此外,“荣誉班旗升旗仪式”的创意更值得借鉴。每周积分最高的班级将获得荣誉一班称号,他们可以在观礼台前目送自己的班旗冉冉升起,当流动的班旗成为看得见的荣誉勋章,集体主义教育便超越了说教层面,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体验。这种将德育目标具象化的做法,暗合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深层逻辑,真正的教育影响,从来不是来自空洞的口号,而是源于身临其境的体验。
二、空间文化:让环境成为无言的成长导师
走进文昌小学,“儿童友好”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,而是渗透在每个空间细节的设计哲学:
1.健康守护系统:学校选用了不同的颜色、可调节的课桌椅,不仅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,食品级环保材料也为学生的健康护航,学校还使用智能护眼照明系统以及可调节高度的书包柜,为学生构建起“成长友好型”物理环境。
2.教育叙事场景:为了让学校成为学生的乐园,学校积极打造儿童友好育人空间,嫩绿色班级空间传递自然生命力,航天博物馆定格人类探索精神,太空菜园链接未来科技,让每个角落都成为课程资源。
3.互动生长空间:学校体育课组设计了走廊游戏化运动项目,十五分钟课间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,学校与社区共建文昌花园,绿意空间延展,打破“静态空间”的传统认知,让环境随学生的参与而持续“生长”。
这种空间文化的构建逻辑,与美国教育环境设计专家格兰特·威金斯的“为理解而设计”理念不谋而合——当环境成为学生认知世界、表达自我、对话未来的媒介,教育便拥有了无限延伸的可能。
三、协同文化:重构教育生态的“第三极”
在文昌小学,“家校社协同”不是简单的活动叠加,而是教育生态的系统性重构:
1. 家长角色的专业化转型:“金纽带”家长进课堂活动促使家长从“旁观者”向“课程共建者”转型,家长带来的消防救援、心理健康等跨界课程,实质是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本;
2.家庭场景的教育化改造:学校倡议构建家庭藏书室、科学角,本质是推动学习从“学校单中心”向“生活全场景”延伸,这与PISA提出的“终身学习”理念深度契合;
3.社会资源的课程化转化:学校开展航天员进校园、太空种子种植、吉尼斯挑战等活动,将热点事件转化为教育契机,展现出学校对“大教育观”的深刻理解。
这种协同文化的价值,不仅在于拓展教育资源的边界,更在于向学生传递一个重要认知:成长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,而是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共同编织的生命网络。
四、课程文化:让成长在“做中学”中真实发生
最值得关注的,是文昌小学对“课程”的突破性理解:
1.仪式即课程:升旗仪式、艺术节、“红扣子”等活动,被定义为“自信养成课程”“团队建设课程”,让情感教育有了具体载体;
2.空间即课程:太空菜园的种植实践,串联起艺术、科学、劳动等多学科知识,元宇宙技术的介入更赋予其未来教育的先锋气质;
3.评价即课程:学校运用学生成长评价系统,实现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可视化评价,学生通过积分还可以兑换校长午餐券,评价不再是冰冷的分数标签,而是动态记录成长轨迹的“生命档案”,正如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所说:“评价的目的不是证明,而是改进”。
这种课程文化的创新,本质是对“泰勒原理”的迭代升级——当课程从“预设的知识体系”转向“生成的成长体验”,教育便真正回到了“人”的原点。
五、结语:看见成长,更要播种未来
在文昌小学的教育现场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具体的育人行动,更是一种极具启示性的教育哲学:真正的学校文化建设,应当是“儿童立场”的全方位渗透,是“成长可见”的立体化呈现,是“未来可及”的创新性建构。
当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思考“如何让教育被看见”时,文昌小学的实践给出了极具价值的参考答案: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仪式中获得尊重,在空间中感受关怀,在协同中收获支持,在课程中实现成长——这,就是新时代学校文化的应有模样。
来源|深圳市宝安区文昌小学 魏忠(校长)
图片|学校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