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亏了这本书!娃终于知道,怎么写作文才有真情实感!(共读补报开启)


图片

点击图片了解66期共读活动详情↑

图片


分享人:周美英(“百班千人”导师,深圳市南山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)


图片

语文要素

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: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感情的?写作中要求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。


《回家》这本书,有多处可以深化学习这个语文要素。在《回家》中,作者王璐琪通过多层次的情感表达和精心选择的细节描写,将人物复杂矛盾的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。整部作品没有刻意煽情,而是通过真实的生活细节、细腻的心理描写、象征性的意象来传递情感,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触动。 了解这本书更多,请阅读→《你以为找到亲爸妈就是大结局?被拐男孩归家后揭开更扎心的真相》

图片


点击上方图片,带走共读书目


图片

一、情感表达的核心方式

1. 矛盾与撕裂:爱恨交织的情感困境

书中的人物情感很少是单一的,而是充满了矛盾与挣扎,尤其是主人公秦颂(金家兴)在两个家庭之间的情感撕裂:

对养父母的爱与恨

秦颂对金家父母的情感是复杂的:他感激他们的养育之恩,却又无法原谅他们参与拐卖的罪恶。例如,当金家欣告诉他养母去世时,他表面冷漠,内心却翻涌着痛苦:

“她走的时候,身边一个人也没有,她害怕吗?她孤独吗?……她想我吗?就像我时不时想她,还会梦见她一样。”

这种未说出口的思念比直接的哭喊更令人心碎。

对亲生父母的疏离与愧疚

秦颂回归原生家庭后,尽管父母对他百般呵护,但他始终无法真正融入。书中描写他与母亲相处时的场景:

“她眼里的爱意能把我溺毙……我们都想找出能表达爱意的句子,但一无所获。”

这种“想爱却爱不起来”的无力感,比直接的冲突更让人揪心。


2. 细节描写:用生活化的场景传递真情

作者没有用大段的心理独白来渲染情感,而是通过日常细节让情感自然流露:

食物的象征意义

金家的馅馅 vs.芦州的米饭:秦颂刚到金家时吃不惯北方的馅馅,养母便专门为他蒸米饭,甚至“一家人吃两锅饭”。这个细节既表现了金母的关爱,也暗示了秦颂与这个家庭的“不同”。

卤猪蹄的争夺:小时候金家欣总抢秦颂的卤猪蹄,但后来她来芦州找他时,却主动说“我饿了,请我吃饭”。这个细节既让人想起童年的亲密,又凸显了两人如今的隔阂。

身体的记忆

秦颂回到芦州后,仍然会下意识地害怕大风天,因为小时候在金家,大风天意味着可以跟大人一起睡。这种生理性的记忆比语言更能体现情感的烙印。

养父习惯性弯腰给他擦鞋,而他回归原生家庭后,母亲挽着他的胳膊上楼,两种不同的肢体语言,表现了两种家庭表达爱的差异。


3. 象征与隐喻:用意象承载情感

书中的许多意象不仅仅是环境描写,更是情感的载体:

车辙:那条刻满车辙的黄土路,既是秦颂童年记忆的象征,也代表了他无法摆脱的过去。

辫子:养母让秦颂留辫子,寓意“拴住他”,而剪掉辫子时,他又感到一种被释放的恐惧。

龙葵果:金父在地里干活时,总会摘龙葵果给秦颂吃,并把帽子举高不让金家欣抢。这个细节既表现了金父的偏爱,也暗示了秦颂在这个家庭中的特殊地位。


图片

二、这些内容写出了“真情实感”。

1.金父的“划痕计时”

“墙上密密麻麻的,全是他用指甲画出来的印子,每七条印子为一组……这是他的计时器,计算着你走的日子。”

这个细节没有直接写金父的思念,却比任何哭诉都更有冲击力。


2. 秦颂与金家欣的“玻璃写字”

在寻亲会分别时,两人隔着车窗,哈气写下对方的名字:

“秦颂和金家欣的名字隔着玻璃贴在一起,就像是出自同一个人之手。”

这个场景既浪漫又悲伤,暗示了他们无法割裂的情感纽带。


3. 养母去世时的“无声崩溃”  

秦颂得知养母去世后,并没有大哭,而是:

“胸腔中有种空茫的丧失感……眼眶干燥,一滴泪也没流。”

这种“哭不出来”的压抑,比嚎啕大哭更真实。


4. 结局的“不原谅,但承认”

秦颂最后对养父说:

“我想原谅你,可我没有办法原谅你,但……你不是个恶人。”

这句话没有强行和解,而是真实呈现了人性的复杂。


图片

三、《回家》的情感表达

之所以动人在于它:

1. 不刻意煽情,而是用细节让读者自己感受;

2. 不简化矛盾,而是展现爱的复杂性;

3. 不回避痛苦,而是让角色真实地挣扎。

正是这种克制的笔触和真实的选择,才让故事的情感如此深入人心。读者在合上书后,不会觉得“这个故事很惨”,而是会思考:如果我是秦颂,我会怎么做?这种代入感,才是小说情感表达的最高境界。


分享 :